我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育人就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课程思政体现了对育人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近日,我校进行专业教研室教研活动,党委副书记林云平和教务科主任付全友在进行教研组教研活动例行检查中发现,政史地教研室的几位老师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兴奋,还时不时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这种各抒己见、迸发火花的教研氛围立刻吸引了林云平副书记和付全友的注意力,并不由自主加入其中。

林云平、付全友参加政史地教研室教研活动

本周政史地教研室的教研内容是国春燕老师分享的“如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奋斗观”。她提出的观点“思政课程要努力实现主题化和实践化的改革”,引起了其他教师的共鸣。组长倪生学老师说:“今年5月,两位国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我们在深切缅怀他们的同时,要将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倪生学老师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在讨论“该如何将国士精神、奋斗精神和思政课程进行融合”内容中,林云平副书记建议,要破解思政课程“单兵作战”和“孤岛化”状态,让各种教学活动都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付全友主任提议可以打一套“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组合拳。围绕这一想法,政史地组教师经过讨论,一整套“学习国士精神,树立人生理想”活动方案便应运而生了。

  

林云平副书记、付全友主任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意见和建议

首先,放大思政课程的作用。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及实践型课程,因此思政课程是天然的“学习国士精神,树立人生理想”教育的主阵地。这样,国春燕老师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整合教材外的“国士精神”资源,将教学内容中“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国士”精神教育完美融合,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国春燕老师在授课

其次,发挥其主题教育活动的辅助作用。由教务科协调,教导科与政史地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工匠精神助力青春梦想”系列教育活动。政史地组宁甲震老师为20级中专班的学生做题为“爱国情,奋斗者”的讲座,重点介绍了袁隆平与吴孟超两位国士的坚韧不拔的奋斗史和生生不息的爱国情,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宁甲震老师为学生做题为“爱国情 奋斗者”讲座

最后,发挥常态课堂的渗透作用。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鼓励教师利用教研活动展开大讨论,探究如何在常态课堂中挖掘出相关“人生理想”“国士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政教育的显性或隐性内容,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度、有效地无痕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组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目标,适度设置课后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国士”精神的意义,并举行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抒发处世立人的感悟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将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作为最终目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在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指示精神,我校将不断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推动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激发育人新动能的同频共振。

 

撰稿人:于蔚华、李宇

2021年6月16日
浏览量:0
收藏